1976年曾在雲林縣臨近海邊的一所國中服務,每當秋末冬初時,東北季風一起,整個校園就被海風刮起的塵沙籠罩,戶外的活動幾乎都被迫停止。塵暴的威力十分驚人,一個晚上的風沙就已堆滿過國父銅像的水泥圍籬,那個圍籬高度已近80公分高,連緊閉門窗的辦公室內,所有辦公桌的玻璃墊上都被沙塵覆蓋,而無法看到墊內的東西。沙塵的問題對海邊的學校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比較簡單且可能的解決辦法就是「植樹造林定沙」。幾位熱心的導師開始半鼓勵半強迫的方式,讓班上的每位學生親自種下一棵「木麻黃」的樹種,並由他們認養,每天上學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已的那一棵樹澆水。一年後,學校運動場旁已多出一排一個人高度的「木麻黃」綠色圍籬,對學校的防風定沙與美綠化已有些許的助益。
學生畢業的那一年,我也離開此校回到高雄服務。短暫的一年時光中,留下許許多多的美麗回憶,在這些回憶的事物中,最令學生和我想回去探望的就是那一排「木麻黃」樹,不知它們長得如何?長得多高了?是否還存在著?每當路過三條崙時,必定返回學校探訪「老朋友」。十年後,木麻黃樹棵棵已經高過三層樓高,它們儼然已成為學生與我的共同記憶,一個活在我們心中的「生命記憶」。 五年前,再度回到學校探望老朋友時,讓我十分驚愕與難過的是咱們那一排的「木麻黃」不見了!!換來的是嶄新的PU跑道與體育館。站在操場上,落寞地望著已消失的木麻黃身影,試圖在原有的位置上拼凑木麻黃原來的模樣,整個心情悵然迷失與不解,不解的是為何不移植這些樹,而採取慘忍的「鋸除」方式處理,為何不給校園老樹一片天空呢? 長久以來,台灣校園裡的文化,只重視建築有關的硬體設施,對於校內的老樹等植栽與建築物相互牴觸妨礙時,很少有校長會要求建築師與承包施工單位將老樹納入並融入於建築設計範圍內,成為整個設計的一部分,以及規範施工時的保護老樹施行細則。大部分學校的處理方式,大都採取直接「鋸除」方式處理,簡單又省錢。比較有人文藝術修養的校長還會考量以「移植」的方式施作,雖然「移植」的方式是不得已的手段,只要移植的前後措施與要求做得妥當,此種的方式勉強還可令人接受的。
最近幾年來,藉著訪視高雄市學校經費的機緣下,發覺新進的校長中,深具藝術人文專業素養,對於學校校園美綠化工作和族群文化的保留與傳承越來越重視,對於校園老樹的保護更是用心規劃、設計,並把「尊重老樹」的思維化作行動,將老樹納入、融入校園建築規劃設計的一部分,他們的作為非常令人欽佩與激賞的。明正國小李素貞校長與前金國中康思平校長更是其中翹楚。
老樹位於前金國中東南邊圍牆上(六合二路與成功路交會處),老樹樹種為榕樹,其來源可能是某一隻鳥兒吃了榕樹的種子後,飛到圍牆上頭排下一坨糞便而形成的。生命力強盛的榕樹就在這塊水泥牆上慢慢地成長,一吋吋地延伸它的根系,經年累月下來,小樹已成為大樹。老樹樹齡約有50歲左右,其根系盤根錯節般佈滿圍牆的兩面,條條榕樹氣根已沿著圍牆一一排列,氣根粗細大小不一,形狀更是千奇百怪,亂中有序,讓人不得不欽佩大自然藝術的神奇。學校當局在改建學校新圍牆時,對校園的長老十分「尊重」、「禮遇」,並未將老樹「鋸除」或「移除」,更將老樹「融入」校園的一部分,成為戶外教學教室的主角。校方特地在老樹原有的磚牆上,依據老樹的根系位置特地留下兩片磚牆,不清除原有牆面的磚泥,刻意留存歷史的痕跡,讓學生與民眾體會尊重、愛護大自然的重要性與意義,更能讓學生體認人與老樹也可以和諧共處與大自然之間互惠互利的真諦。其實,讓出適當空間而不傷害老樹的本身,對學生而言就是最佳的「生命教育」。老樹不僅是前金國中的寶貝,此地的戶外教室景點,將來也是高雄市一個大自然教室最好的教材與場所。
康校長更為老榕樹譜出一首「老榕樹之歌」,可見校長雄厚、落實的人文思想與用心。
『歲月是一首悠悠的歌,來自遙遠的記憶; 在斑駁的牆角,歷經風霜雨露,已屹立了五十餘載。 曾經是稚嫩的新芽,青翠的枝葉;如今早已鬱鬱蔭蔭。 每當微風吹過,就像慈母輕拂著雙頰, 撫慰著稚嫩的心靈;寬大有力的臂膀,承載著細訴無數。 長久守候,只為著一份堅定;珍惜著前人的努力,溫柔等待, 明日,那將是更美麗的未來。 校長康思平題94.11.12』 老樹來自野生的方式,又生長在圍牆上,依據以往的處理方式,早就被「鋸除」已不存在。幸運的是碰上一位深具「尊重」、「融入」自然觀念與藝術修為的康校長,將老樹納入、融入校園規劃設計裡面,讓老樹成為校園開放空間與戶外教學教室的一部分,也讓公園、戶外教室充滿綠意和清涼外,更讓這個公園深具大自然藝術的氣息與和諧的人文思維。當初具有如此的構思與作為,主其事者的智慧和藝術修養,真叫人打從心底欽佩、欣賞。
前金國中自35年3月成立以來已有62年的歷史。康校長自93年接任校務以來,秉持「用愛心、耐心、關心、細心,灌溉每一個孩子;以誠心、用心、專心、盡心,打造優質校園」的信念,挾持著社區文化背景的優越條件及奮力不懈的衝勁,在穩固的基礎下,為前金再創佳績,除重視學生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外,更不斷更新設備,朝向校園如公園、溫馨和諧之大家庭而努力,以提昇學生品質,創造小而美精緻化、卓越化之學校。無論在升學輔導、體育競技、音樂教育、創新教學、校園環境等,都有輝煌的成就。其用心經營學校的精神和作為值得令人喝采與讚賞。
老樹附近的前金二街(從老樹位置的成功路往南走,通過中正路後,左邊街口就是前金二街,也是海寶大飯店停車場必經的通路)兩旁的行道樹就是著名的「臘腸樹」樹種,最特別的就是它的果實,每粒果實倒像是「台灣道地的大腸」,看起來就覺得非常可口,如果論其外形與色澤則更像「地瓜」,應該叫「地瓜樹」才對。前金二街這條巷子內,共有14棵臘腸樹,此地也是高雄市欣賞臘腸樹唯一的地方,千萬不可錯失欣賞如此奇特樹種的美景。
◎在任何一張相片上點一下,可以連上我的相片集,欣賞更多的美麗照片。 ◎相關閱讀: 1.前金國中位置圖 2.環境資訊中心-前金二街的臘腸樹倒事件 3.被撞死的臘腸樹 4.關子嶺的臘腸樹 5.高雄市行道樹屬性:臘腸樹 6.心房漩渦-臘腸樹 ◎臘腸樹小檔案:(本資料摘自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 臘腸樹原產地在熱帶非洲,當初引進台灣是做為都市綠化的綠蔭樹,新種的臘腸樹不太會開花。而前金二街,原有14棵臘腸樹,每棵都會開花,估計樹齡應該超過四十歲了。 臘腸樹有二個特色,其一,花形態特殊,它的花軸可長到80公分,花軸再一層層地分出一個個的花苞,其花苞朝上,但花朵卻朝下,花深紅色,通常在夜晚盛開,一到早晨朵朵碩大的花就紛紛落地,非常壯觀,雄花落地後,柱頭留在花軸,花軸垂掛在樹上像氣根;其二,臘腸樹之所以叫「臘腸」就是因「果」得名,其果實碩大,像臘腸垂掛,有時一根花軸能竟能長出三個果實,令人稱奇,其實臘腸樹的果實若論其外形與色澤更像「地瓜」,應該叫「地瓜樹」才對。
0 意見:
張貼留言